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> 2014年第6期
编号:13138113
不良成长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4年2月25日 刘丽新 夏斌 黄汐滨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。

     3 讨论

    164例受试者中,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高中学历,致使他们不能较快吸纳新的观念、学习新的知识,与时俱进的处理和解决好家庭等一系列问题,以及使用良好的教育方式,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人。又由于家庭生计所迫,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,致使其与子女分隔两地,无暇顾及子女的所思所想,与子女缺少沟通,仅能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支持,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少关注,最终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偏差。再加之种种原因(父母综合素质偏低,教养方式不当,父母经常争吵、打架、离异,隔代领养等)使家庭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,让孩子感受不到“爱”在家庭中的流动,处在心里空虚、愤怒、恐惧、无助、无安全的感受和压抑、扭曲的成长中。与此同时,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,使之较少能得到来自社会方面精神和物质的支持等,导致孩子个性不能健康发展,并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,甚至发生行为偏差,既危害他人和又危害了自己[1]。因此,要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、心理承受能力、社会适应能力等,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人。(1)家长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,加大学习力度,并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、价值观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言行,用实际行动带领孩子,真正为孩子作好表率作用[2]。(2)家长应摒弃“我执”,凡事不应自以为是,自我为中心,尊重孩子的人格,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,多关注孩子的身心需求,并量力满足。(3)应加强对教师,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传统道德的教育,对所有的孩子努力做到一视同仁,无分别心,无喜舍心,有爱心和耐心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师。孩子完整人格的塑造、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,碰到问题不逃避,勇于面对,积极乐观,大度包容,受人欢迎等优秀品质的培养,离不开父母、教师和周围人的榜样力量以及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    通过对164例被管教人员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、比对,提示:家庭功能的不良,社会支持力度的不够以及父母的职业、受教育的程度、教养方式等,均是制约青少年个性、思维习惯、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,并可导致其心理危机、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[1]边玉芳.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[M]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:21,23,178.

    [2]维吉尼亚·萨提亚,简·格伯,玛利亚·葛莫利,等.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[M].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社,2009:6.

    (收稿日期:2013-10-11) (编辑:韩珊珊)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